绵州巴歌
佚名〔隋代〕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豆子山着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
在扬平山看到飞落的瀑布好像在下白雨。
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
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绢,
瀑布的水流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
注释
绵州:今为绵阳市,属四川省。
豆子山:即豆圌山,在绵州。
扬平山:未详。
罗江:县名,在四川省北部。又是水名,在罗江县东。
玄武:县名,即今四川省中江县。
品评
本篇运用各种主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条瀑布。先写瀑布的来路。在豆子山能听到溪涧里的流水声象打鼓似的,到扬平山就见到流水冲击石块,溅起的水点象下雨一样。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由下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织出的绢,便是这条瀑布。最后交代瀑布的去向,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全诗想象丰富,用的比喻非常质朴,表现出民歌独特的风趣。
简析
《绵州巴歌》大致是魏晋时期的一首杂谣歌辞。这首民谣的描写主体是一条瀑布,先写瀑布的来路,接写其经过各个地方发出的声响,再由此而生发出丰富的联想: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由下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最后交代瀑布的去处。此歌音情活泼,富于民间风味,给这条瀑布增添了奇幻色彩和地方特色。
虎与刺猬
侯白〔隋代〕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启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