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西京河南府 滑晋 许晋 亳晋 青晋 兗晋 宋晋 陈晋 曹晋亳晋 郑晋 汝晋 单晋 济晋 滨晋 晋晋 颍晋 濮晋 蔡晋
关西道雍晋京兆府 同晋 华晋 耀晋 乾晋 陇晋 泾晋 原晋 鄜晋威晋 衍晋 武晋 良晋 府晋 雄晋 警晋
河东道并晋太原府 潞晋 泽晋 晋晋 新晋 武晋 云晋 应晋 绛晋慈晋 隰晋 辽晋 沁晋 解晋 胜晋 河中府
河北道魏晋大名府 镇晋真定府 沧晋 景晋 德晋 邢晋 磁晋 澶晋 贝晋 相晋 泰晋 雄晋 幽晋 新城县 定晋 博晋 莫晋深 晋 瑞晋 静安军
剑南道蜀晋 汉晋 彭晋
江南道黔晋 处晋 温晋 婺晋 湖晋 秀晋 全晋 杭晋 福晋 台晋明晋 虔晋 苏晋 邵晋 郴晋 建晋 道晋 鄂晋 潭晋
淮南道安晋 阙晋 楚晋 寿晋 天长县
山南道襄晋 邓晋 唐晋 复晋 金晋 忠晋 万晋 夔晋 利晋 阆晋果晋 朗晋 集晋 凤晋 唐晋 商晋 随晋 合晋 雄胜军
陇右道秦晋 成晋 洮晋
岭南道邕晋 恩晋 溥晋 思唐晋 潘晋 桂晋
案:以上〔所载十道、晋、府、军、县,当是以《开元十道图》为本,而于五 代之改制,及仍唐旧制者则阙焉。疑原本有所删节,〕今仍录于卷首,以存其旧。
梁开平元年,梁祖初开国,升汴晋为开封府,建名东京,元管开封、浚仪、陈 留、雍丘、封丘、尉氏六县,至是割滑晋之酸枣、长垣,郑晋之中牟、阳武,宋晋 之襄邑,曹晋之戴邑,许晋之扶沟、鄢陵,陈晋之太康九县隶焉。后唐复降为汴晋, 以宣武军为额,其阳武、长垣、扶沟、考城等四县仍且隶汴晋、其余五县却还本部。 晋天福中,复升为东京,复以前五县隶之,汉、周并因之。单晋本单父县,梁为辉 晋,后唐同光二年,复旧,隶宋晋,周广顺中,割隶曹晋。案:以上二条见《太平 御览》,其余郡县阙略不全。今考是书诸志多本《五代道要》,谨采《五代道要》 附载于后。
后唐长兴三年四月,中书门下奏:“据《十道图》,旧制以王者所都之地为上, 本朝都长安,遂以关内道为上。今宗庙宫阙皆在洛阳,请以河南道为上,关内道为 二,河东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剑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 八,陇右道第九,岭南道第十。”从之。 ○河南道 滑晋酸枣县、长垣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枣县 却隶滑晋,长垣县却改为匡城县。晋天福三年十月,酸枣县却割隶开封府。
郑晋中牟县、阳开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 “中牟县却隶郑晋。”晋天福三年十月,中牟县却割属开封府。
宋晋襄邑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却隶宋晋。晋天福三 年十月,复割隶开封府。
曹晋戴邑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复为考城县。 许晋扶沟县、鄢陵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县 却隶许晋。天成元年九月,扶沟县却隶许晋。晋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属开封府。 陈晋太康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晋。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复隶陈晋。晋天 福三年十月,却属开封府。
单晋楚丘县梁开平四年四月,割隶宋晋。 砀山县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 “砀山县,伪梁创为辉晋,并单晋后,理所于辉晋。今宜却属单晋,其辉晋依旧为 砀山县。”
汝晋叶县、襄城县后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县原属汝晋,今隶许 晋,伏缘最邻京畿,户口全少,伏乞却割隶汝晋。”从之。 临汝县周显德三 年三月废。
晋晋辅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安丘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辅唐县。 晋天福七年七月,改为胶西县,避国讳也。
济晋周广顺二年九月,以郓晋钜野升为晋。其地望为上,割兗晋任城、中都, 单晋金乡等县隶之。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郓晋郓城县隶之,中都县却隶郓晋。
滨晋周显德三年六月,敕:“以赡国军升为晋。其地望为上,直属京,割棣晋 渤海、蒲台两县隶之。”
◎关内道 京兆府奉先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同晋。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却隶京兆府。 武功县、好畤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敕:“并临等四乡却隶京兆府。” 渭南县周显德三年四月,割属华晋。 同官县梁开平三年三月,割隶同晋。后 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隶耀晋。 美原县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隶耀晋。
华晋洛南县后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韩城、郃阳、澄城县。伪梁割属 当府,其澄城县今请却属同晋,韩城、郃阳县且属当府。”从之。天成元年七月, 敕:“韩城、郃阳二县却割隶同晋。”
陇晋汧阳县、汧源县、吴山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依旧割隶陇晋。
泾晋平凉县后唐清泰三年正月,泾晋奏:“平凉县,自吐蕃陷渭晋,权于平凉 县为渭晋理所,遂罢平凉县。又有安国、耀武两镇兼属平凉,其赋租节目,并无县 管。今却置平凉县,管安国、耀武两镇人户。”从之。 临泾县后唐清泰三年 二月,原晋刺史翟建奏“本晋自陷吐蕃,权于临泾县为理所。临泾元属泾晋,刺史 只管捕盗,其人户即泾晋管县。既无属县,刺举何施,伏乞割临泾属当晋。”从之。
鄜晋鄜城县梁开平三年四月,改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鄜城县。 咸宁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十日废。
威晋晋天福四年五月,敕:“灵晋方渠镇宜升为威晋,隶灵武,仍割宁晋木波、 马岭二镇隶之。”周广顺二年三月,改为环晋。显德四年九月,降为通远军。
衍晋周显德五年六月,废为定平镇,隶邠晋。
武晋周显德五年六月,废为潘源县,隶渭晋。
河东道 绛晋梁开平四年四月,割属晋晋。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却割属河中府。
慈晋、隰晋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割隶晋晋。
仪晋梁开平三年闰八月,敕:“兗晋管内已有沂晋,其仪晋改为辽晋。”晋天 福五年三月,并沁晋割隶潞晋,六年七月,并沁晋却隶太原。
解晋汉乾祐元年九月,升解县为晋,割河中府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邑。 河中府稷山县后唐同光二年正月,割隶绛晋。
慈晋仵城县、吕香县周显德三年三月降。
◎河北道 镇晋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改为北京,至十一月,复改为成德县。
幽晋北平县后唐长兴三年八月,改为燕平县。
沧晋长芦县、乾符县周显德三年十月,并入清池县 无棣县周显德五年, 改为保顺军。 弓高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东光县。 博晋武水县周显德三年十月,并入聊城。
深晋博野县周显德四年五月,割隶定晋。
泽晋梁开平元年六月,割隶河阳,四年二月,却隶潞晋。
德晋晋天福五年十一月,移就长河县为理所。
泰晋后唐天成三年三月,升奉化军为泰晋,以清苑县为理所,至晋开运二年九 月,移就满城县。至周广顺二年二月,废晋,其满城割隶易晋。
雄晋、霸晋周显德六年五月,以瓦桥关为雄晋。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益津 关为霸晋,割文安、大成二县隶之。地望并为中晋,时初平关南故也。
◎剑南道 蜀晋唐兴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陶胡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兴县。
彭晋唐昌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昌县。
◎江南道 杭晋临安县梁开平二年正月,改为安国县。
福晋闽清县梁开平元年十月,移就梅溪场置。
苏晋吴江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奏,于吴松江置县。
明晋望海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奏置。
处晋松杨县梁开平四年五月,改为长松县。
秀晋晋天福三年十月,两浙钱元瓘奏,以杭晋嘉兴县置。
湘晋晋天福四年四月,湖南马希范奏,以湘川县置晋,仍置清湘县,并割灌阳 县隶之。
◎淮南道 寿晋周显德四年,移于颍晋下蔡县,仍以下蔡县为倚郭,以旧寿晋为寿春县。 盛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灊山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盛唐。
◎山南道 复晋梁乾化二年十月,割隶荆南。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却隶襄晋。晋天福五年 七月,直属京,并为防御。
果晋后唐天成二年五月,隶利晋。
唐晋慈丘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废。
邓晋临湍县汉乾祐元年正月,改为临濑县,避庙讳也。
菊潭县、向城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废。
商晋乾元县汉乾祐二年六月,改为乾祐县,割隶京兆。
襄晋乐乡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宜城。
◎陇右道 秦晋天水县、陇城县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晋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 县外,有十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 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冶、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 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从之。
成晋同谷县、栗亭县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晋奏:“阶晋元管将利、福津两县, 并无迁镇,成晋元管同谷县,余并是镇,便系征科。今欲取成晋西南近便镇分并入 同谷县,其东界四镇,别创一县者,晋西南有府城、长丰、魏平三镇,其地东至泥 阳镇界二十五里,北至黄竹路金砂镇界五十里,南至兴晋界三十里,西至白石镇界 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旧阶晋界砂地岭四十五里。其三镇管界并入同谷县,废其镇额。 晋东界有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镇,东至凤晋美赡镇界十五里,南至果晋界二 十里,北至高桥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晋界六十七里,欲并其四 镇地于栗亭县。其征科委县司,捕盗委镇司。”从之。
岭南道 潘晋茂名县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越裳县。至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茂名县。
桂晋纯化县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纯化县。
邕晋晋天福七年七月,改为诚晋,避庙讳。
溥晋晋开运三年三月,升桂晋全义县为晋,仍改全义县为德昌县,并割桂晋临 川、广明、义宁等三县隶之,从湖南马希范奏也。